新闻动态   News
搜索   Search
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上海反渗透水处理设备解读:’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机遇与挑战”

2021/12/29 15:59:33      点击:

上海水处理设备www.szxqhb.com十四五”时期,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本次沙龙邀请曲久辉院士、吴丰昌院士、张辰大师、戴晓虎教授、叶代启教授围绕“十四五’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深入探讨,由黄霞教授主持。

观点集锦

主持人:

曲老师在水环境工程如何服务水生态保护”演讲中谈到要减污降碳相融合,环境与生态相融合,更高的目标就是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个人发展如何很好地融入国家重大需求的大格局里,充分体现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价值呢?请曲老师给我一些建议和指点。上海纯水设备 

曲久辉院士:

大背景下,每个人的发展一定会融合在社会发展当中,估计在座的专家们都想过:做的工作如何与“双碳”目标结合起来?大家思考更多的如何把我研究、应用和未来发展与碳中和相结合。实际上,对碳中和的想法可能与大家不太一样,认为应该理性、冷静、科学和务实地考虑融合的问题。国家发改委最近在批判碳中和的帽子满天飞。碳中和是一个目标,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一个目标,引导社会产业和经济发展,改变格局、改变形态、改变模式。格局、形态和模式的改变,影响着全球产业发展的方向,包括经济科技的发展方向,这可能是所产生的最大效益。没有“双碳”目标时,大家主要从事环境污染控制,但有了双碳”目标以后,上海反渗透水处理设备发展模式可能发生改变了建议学者们产业界的同志们特别是环保产业的企业家们不要为了碳中和而碳中和,更不要因为碳中和迷失了自己的发展方向。

第二点是个人发展,从学术上来说,一直非常赞赏科学家的自由探索。中国的科学技术为什么落后,就是缺乏科学家探索的精神制度和场所。经常规定一些任务,比如用碳中和来引导和约束大家,大家做的可能都是碳中和的事情,但是有碳中和我就一定会创新吗?那不一定。真正的探索是科学家的个人兴趣、科学态度和对科研的好奇,所以我建议不要让碳中和束缚我手脚,让我自由探索的翅膀飞翔得更高,这是第二点建议。

第三点,特别对于年轻的学者,还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不要跟风,像碳中和的事情也不要跟风,如果大家都一拥而上做这些事情,一定是会落后的实际上科学探索是无穷的科学是一个浩瀚的海洋,这个海洋无穷大,如果只盯着海洋上露出的一个小岛,而忘记了海洋世界的奇妙,一定会迷失,不能取得真正的科学发明和成果。所以个人的发展要有个人独立的见解,要有对时代的认识,同时也要有时代的科学精神。

主持人:

“减污降碳”目标来讲,国家一直在投入很大力量改善水环境生态质量。水专项从立项到现在经历了三个5年计划,现在正好是结题验收的环节,原有规划的基础上,面向 十四五”从水生态环境角度来讲,还面临哪些问题,未来要关注哪些新的焦点?

吴丰昌院士:

水专项经过三个5年计划,应该说比较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关于“十四五”现在中央的目标非常明确,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这将会成为我国家“十四五”社会发展、高质量发展和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为我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国家需求。国家明确了要加快制定统一部署、统一规划、统一规范、统一实施和统一监管的一系列相关政策,包括未来的工作重点。

污水处置厂是未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重点。除此之外,还有两个方向也是重点:

一是工业园区。工业园区占到工业能源消耗的65%工业排放也占到总排放的70%如何把水、土、气、固废,刚才说到VOC等进行协同治理,也是未来的研究重点。国家整个环保进程中,工业园区技术监管比较严,技术相对比较先进。所以工业园区的协同治理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工业园区问题得到很好地治理,协同增效处置以后,希望把工业园区真正变成花园式的工程。

二是江和湖。十八大以来,建立了很多生态工程湿地,这几年我注意到原来是碳汇。随着富营养化水平的提高,实际上已经慢慢变成了温室气体源,现在湿地湖泊的甲烷释放量占到大气甲烷总释放量的20%随着富营养化水平的升高和全球气候变化,很多数据标明未来甲烷的释放量将增加5~20倍,甚至30倍。上海反渗透水处理设备很多生态工程中,注重污染物的去除,注重工程的生态效果,同时我也应该对非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进行减排,这是未来污染物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一个难点和重点,也给做生态修复工程的人出了一个难题。湿地、湖泊等生态工程不只要变成污染物去除的地方,同时也是大气温室气体能够减排的地方。生境改善和人居环境改善,这两块可能是未来非常好的着力点和重点。

主持人:

除了工业行业以外,碳达峰”目标下,其实各个乡村也制定了相应的目标和战略。乡村系统里面,水系统是乡村的一个大的构成,包括给水、排水、雨水等。面向整个乡村的碳减排”从复杂的水系统角度,会应对什么样的挑战呢?

张辰大师:

主要从事工程设计,注重系统思维,双碳”减污降碳”现在热点,如何把热点变成研究点,再变成增长点,认为这是很好的一个机遇。从整个城市的系统角度,挑战主要来自3个方面:

首先是收集系统,如何通过有效地收集,把污染物送到污水处置厂?现在污染物堆积在化粪池,污染物堆积在污水管道里面,没有有效地送到污水处置厂。如何有效收集污染物,很多专家都提到污水源热泵。收集系统如何减污降碳,还有很多的研究点和增长点上海纯水设备

其次是污水厂,一直主张泥水同步。水处置过程可能是耗能,但污染物中有机质富集在污泥中,污泥成为能源,也是资源,如何将其有效地利用,泥水同步治理的同时,不只仅实现水质达标,同时还要回收能源和资源,这也是减污降碳。

最后,城镇污水处置厂的场地也是很好的资源。过去我对污水处置厂加盖除臭很抵触,许多乡村把污水输送到乡村外围建污水厂,但是污水厂仍然加盖除臭,增加了运行费用。不过现在观念转变了中国人口密集,污水厂除臭加盖以及半地下污水厂、地下污水厂也成了普遍的现象。如何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生态湿地等,能够通过生态把碳的问题进一步优化,需要展开研究的另外,日本、波兰等通过在场地上面覆盖太阳能、风能等一系列的措施,实现了更好的场地利用。乡村的整个污水系统中,有能源也有资源,完全可以做到零碳污水厂,甚至于负碳污水厂。

主持人:

无论是从行业还是区域层面,要实现碳中和或者碳排放目标,环保产业技术的发展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坚实支撑。过去环保产业技术主要从处置效果去评估,面向碳中和这样一个更大的维度上,环保产业技术该如何去评估?

戴晓虎教授:

首先,双碳”战略对环保技术的落地或是环保产业是一个极大的利好消息。过去做环境工程的项目,追求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但环境效益事实上比较泛,无法用量化指标衡量。通过“双碳”战略,将来对碳排放的指标应该是可以量化的不只在环境工程领域,也包括其他方方面面,有助于未来的一些新导向或者新技术的落地。过去是以处置为目标,所以才会有很多粗放、短流程的方法,但未来如果上升到碳排放角度,环境工程这个行业可能会更加精细化,这对环保产业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第二,国家的环保产业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一直希望国家的环保产业能够壮大,高薪录用环保人才。去年招生时我从很多家长那里了解到觉得环保整体产业,工资待遇不够高,原因是什么?觉得一方面是科学研究的推动,但是另一方面是环保产业自身技术的门槛比较低,所以才导致了国现有的环保产业与国外相比,研发力量相当单薄。如果将技术幼稚度分为9级的话,13级是大学,47级、8级、9级其实是公司、企业和政府,这方面的体系还没有完善,但相信通过双碳倒逼技术的提升,进一步倒逼我企业、行业和高校的密切融合。企业壮大了环境学科将来也会招到更好的学生,这对学科发展相当重要。

第三,国家现在采取了一些政策。作为上海科创板环境方面的咨询专家,主要评估上市企业环境方向的科创属性。资本和金融相结合的带动作用很大,因为科创板要求必需要有发明专利,最好有承担的国家项目,最厉害的甚至有国家科技进步奖。所以现在很多做锂电的企业,包括环境领域的企业都很关注技术,愿意跟高校老师进行真正的合作。过去我确实有很多技术是放在书架上,所以我觉得双碳目标对我未来的行业发展,特别是环境工程,特别好的消息,特别利好的举措。

最后一点,全世界都在赛跑,包括德国、美国,特别是瑞士和英国,其实都在做资源化方面的工作,提出了很多理念和很多新的技术。依照现在发展趋势,今后5~10年,废水处置、有机废弃物的处置等,相信会有很大的突破。上海反渗处理设备原来一直说高科技没照到环境工程,但现在通过“双碳”目标,这方面的需求很大,而且值得期待。

主持人:

对于工业领域重点行业的排放来讲,如何从源头预防和治理?从碳减排到大气污染的协同控制,能否做一些具体的解读,未来我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

叶代启教授:

研究方向是大气污染控制,对“碳达峰”和“碳中和”举双手赞成,而且对目标的实现比较乐观。通过“碳中和”行动,从源头减少了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总体来说,前10年“碳达峰”阶段,协同的要求更高:一方面要考虑污染物的减污,同时又要考虑降碳,探索这两个方面压力是非常大的各个地方、各个行业的做法都有所不同,对做技术、做工程研究的技术人员来说也是新的挑战。

每个研究领域其实都可以实现减少污染物的同时,把能源和资源合理地利用,这种协同作用一定是1+1>2效果。但要从技术上体现,可能还是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不过现在已经有一些技术慢慢发展起来了

VOC减排的一些行业,降低污染物排放的同时也减少温室效应,把能源利用起来,真正地在降碳减污方面做到高度协同,这也会推动行业的治理水平,也对生态系统具有正面积极的作用。

 本文由上海皙全水处理设备网提供任何人和单位不得转载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