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News
搜索   Search
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推进垃圾分类 推动绿色发展 ,如何学习“上海经验”

2019/6/13 18:29:59      点击:
上海水处理设备www.szxqhb.com】垃圾分类看似是小事实则是大事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一种新时尚

如何让居民主动接受生活垃圾分类这一理念,并把它当作一件时尚生活方式?上海经过近10年的摸索,已经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置新模式。

20192月在上海举行的全国乡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上,上海市人民政府、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市教育委员会及中共上海市长宁区委员会等单位负责人分别交流分享了垃圾分类上海经验

推进垃圾分类 推动绿色发展

上海市人民政府

近年来,上海加强全程分类体系建设,上海纯水设备制定修订了一批法规规章以及配套政策。二是覆盖面明显扩大。实现单位全覆盖、居民区覆盖率达到80%及设施、宣传、收运规范达标率达到64%三是实效性明显提高。全市每日湿垃圾分出量达到4320吨、生活源再生资源回收量达到4800吨。四是承载力明显增强。建成一主多点14座末端处置设施,处置能力达到每日28650吨。

强化组织领导 健全工作机制

上海市推行主要领导亲自抓、四套班子合力抓、合纵连横系统抓模式,把垃圾分类纳入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加强总体部署,先后出台实施了垃圾综合治理方案、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方案和三年行动计划。同时,成立了由20个委办局和16个区政府组成的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形成市、区、街镇、村居四级组织系统,同时将垃圾分类纳入地区领导班子考核体系。

坚持全程管控 注重系统推进

针对垃圾分类涉及环节多、管理链条长的特点,前中末端齐发力、共推进,努力构建环环相扣的管理体系。

前端增强社会认同度。明确居民家庭一严禁、一鼓励、两分类简化分类要求,固化定时定点为主、楼层设桶为辅垃圾收运模式,深化分类可积分、积分可兑换、兑换可获益绿色账户理念,完善激励措施,促进市民养成垃圾分类习惯。

中端完善设施适配度。全面规范生活垃圾分类各环节标识和作业管理,建成湿垃圾、干垃圾、有害垃圾等分类清晰的清运系统,坚决杜绝混装混运。改造中转设施,重构可回收物专项收运系统,初步形成两网融合点、站、场回收利用体系。

末端加大投入保证度。2020年,上海生活垃圾综合处理能力将达到每日3.28万吨,湿垃圾处置能力达到每日7000吨。

聚焦重点领域 突出四项举措

落实强制分类积极推进机关、学校、医院等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对党政机关开展集中检查,并将其纳入后勤事务管理考核。制定《单位生活垃圾分类强制制度实施方案》区分景区、商业区、开发区等不同类型区域特点,严格落实不分类,不收运措施。

注重整区推进以典型小区、典型案例为引领,加强区、街镇整区域推进,推动盆景风景转变,提升整体水平和综合效益。

采取分类补贴深化跨区弥补等政策措施,突出引逼机制提高生活垃圾导出区对导入区的环境弥补费。制定湿垃圾设施建设退坡补贴政策,加快末端处置设施落地。

搭建信息平台充分利用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建立信息化监管平台,加强分类收集、运输、处置全过程品质监控,推动源头追溯以及流量、流向全过程监管。

推动社会参与 形成共治格局

社会共治大协同把垃圾分类纳入基层党组织工作职责,上海纯水设备形成党建引领、居民自治、居委协调、物业参与四位一体工作格局。举办垃圾分类定向赛等活动,将垃圾分类+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志愿者的作用,积极推进公益活动。

媒体宣传大氛围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和媒体通气会,加强政策解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牵头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面、密集型的宣传网络,每月开展垃圾分类主题宣传日活动,让垃圾分类理念进社区、进村宅、进学校、进医院、进机关、进企业、进公园。

教育培训大推动制作宣传指导手册,推出专题访谈。通过小手牵大手,推动形成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良性互动局面。

突出制度保证 确保长效管理

开门立法求共识。市人大常委会和市政府共同成立立法调研小组,围绕全生命周期管理、全过程综合治理、全社会普遍参与立法思想,重点研究约束手段和执法可行性、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制度、垃圾源头减量、末端资源化、管理智能化等问题,并广泛征求意见,凝聚社会共识。今年131日,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于今年71日正式实施。

考核监督重实效。每月对各区、各街镇垃圾分类容器配置、社区宣传、分类驳运、自我检查、品质抽查等情况进行抽查评估和台账检查。开展满意度测评,结果在报刊媒体上公布。建立混装混运社会举报平台,实现源头、收运、中转与处置主体互相监督。发挥文明督导员作用,开展专项监督。

严格执法动真格。率先在中心城区启动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执法行动,对执行不力的物业、环卫收运企业等依法处罚,情节严重的实行市场退出。继续开展单位执法行动,去年检查各类单位1万多家,开出整改通知单836张、奖励单157张。

加强能力建设 注重环节衔接 着力构建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

2016年年底以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指导下,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力争2019年基本实现生活垃圾全程体系建设目标,切实加强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建设。

统筹布局 合理规划 加快全程体系建设

上海市全市16个区将分两批(第一批6个区,第二批10个区)建成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系统,并要求所有区先实现全覆盖、再实现全面达标。

源头分类投放及收集环节的设施建设。一是规范分类投放设施设备配置。逐步更新改造全市1.2万个居住小区、超越1.7万个定时定点垃圾箱房;实现容器、标识、宣传、公示、配置五规范二是规范家庭用垃圾分类收集容器,促进居民家庭养成分类投放习惯。三是强化分类驳运(收集)监管,开通市民投诉平台等方式,促进垃圾分类收集的规范。

分类运输及中转环节的设施建设。一是提升分类运输能力,大幅增加干、湿垃圾及有害垃圾分类运输专用车辆保有量。二是重构可回收物专项收运系统,由市场化体系调整为准公益性体系三是改造分类中转设施,今年年底市属中转码头配置基本满足中心城区湿垃圾中转需求。

分类处置环节的设施建设。2020年年底,全市干垃圾焚烧能力提高至2.08万吨/日、湿垃圾资源化能力提高至每日0.7万吨,可基本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

科技引领 管理创新 建立各环节双向监督机制

上海市采取科技+管理模式,整合社区现有的智能监控装置、运输车辆GPS设备、网格化监控等资源,建立了市、区、街镇三级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中转、处置五个环节全程监管体系。

源头分类投放及收集环节。结合绿色账户激励机制,推行定时定点投放,督促居民正确开展垃圾分类;开放面向公众的监督举报平台,上海纯水设备鼓励居民参与对分类管理责任人分类驳运、存储的监督,形成市民与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双向监督的机制。

分类运输及中转环节。通过公示收运时间、规范车型标识等举措,强化环卫收运作业的监督管理,杜绝混装混运。对单位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建立告知整改,再次整改后收运;对多次违规拒不整改的拒绝收运并移交执法部门处分倒逼机制。对拒不配合进行源头分类驳运的物业服务企业,依法予以市场退出等处罚。强化中转站对环卫收运作业企业转运进场垃圾进行品质控制,对分类品质不达标的予以拒收,对混装混运严重的实行市场退出。

分类处置环节。实现末端处置企业进场垃圾的品质自动监控、来源全程追溯。制定差别化生活垃圾收费处置制度,对干垃圾量、符合质量要求的湿垃圾和可回收物量分别进行核定。建立面向区、街镇级的与垃圾分类质量相挂钩的奖惩得当的垃圾处置费制度。

科学规划 多方合力 重点推进末端设施建设

齐心协力,主动作为。市政府成立全市环卫设施建设推进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及时解决设施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组建重点环卫设施建设项目推进专班,一人对一区驻点督促抓推进;明确各区政府为项目实施责任主体,加大工作推进力度;相关部门采取批前指导、并联审批等方式,优化审批顺序、缩短审批期限,激励各区加快完成项目前期立项,尽快开工建设。

细心谋划,提早应对。全市各相关部门加强协调、通力合作,聚焦群众关心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战略、落实应急预案,做到群众有所呼、即有所应、回应应有效切实缓解邻避效应问题。

坚持党建引领 动员各方力量 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垃圾分类整区域推进

中共上海市长宁区委员会

长宁区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下大力气在全区10个街镇整区域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初步探索出一条以党建为引领,以源头自觉分类为基础,以定时定点分类投放为特色,以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为目标要求,全过程、全区域、全覆盖推进的生活垃圾分类新路子。

加强组织领导 着力打造全链条、一体化工作体系

一是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各街镇党政一把手亲自上阵,居民区党组织坚守一线,强化三级联动,形成有效工作机制。二是强化全区统筹,推动实现四个转变将主要依靠垃圾分拣员进行二次分拣转变为每家每户自觉源头分类真正使居民成为垃圾分类的主体;通过对小区垃圾箱房的集中改造,将人见人嫌垃圾箱房转变为人见人爱社交场所,让居民愿意在扔垃圾时停留聊天,还纷纷当上了志愿者;将干湿垃圾混装转变为干湿垃圾分离运输,实现了四类垃圾、四种车辆、四条线路分类运输、分类处置;通过两网融合将垃圾收运环卫系统单打独斗转变为环卫系统与再生资源系统的衔接融合,真正做到垃圾减量、资源增量。

加强全面发动 努力形成人人会分、人人愿分的局面

定时定点确立规范。着力推进自觉分类+定时定点投放要求居民在家中自觉对垃圾进行源头分类,必需于每天上午7~10时、晚上5~8时投放,上海纯水设备且只能投放到小区指定的垃圾箱房或集中收集点,及时分类清运。

不时探索形成方法。针对全区范围内不同小区、不同居民的不同垃圾处置习惯,形成了以党建引领下的三四五工作法为代表的经验做法就是抓住党建引领火车头,带动三驾马车跑起来。充分发挥居民区党组织牵头组织实施作用,推动居委会、物业服务企业、业委会发挥各自优势,同抓共管、同频共振,真正把社区党员、居民群众、驻区单位、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四就是用好社区治理绣花针,分类指导四类居民小区以社区治理精细化要求,对商品房、售后公房、部队房和三无小区(无物业服务企业、业委会和维修基金的小区)四种不同类型小区的不同情况,梳理形成问题清单和措施清单,逐步实现一类型一办法一小区一方案就是善用群众工作传家宝注重聚焦五类重点人群垃圾分类的关键就是做好群众工作,不只挨家挨户宣传发动,还紧抓上班族、承租户、家政人员、儿童、有意见居民五类重点人群通过反复上门走访、小手拉大手自编情景剧等多种方式,手把手教会他如何正确分类。

加强双向促进积极推动垃圾分类与社区治理融合

垃圾分类不只是社区治理难点,也是撬动社区治理的有力支点。通过党建引领下的双向促进法四个同步实现了垃圾分类有减量社区治理有增量一是同步开展四百走访。垃圾分类工作中,广泛走访居民群众,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让社区工作者在实践中磨炼了看家身手。二是同步开展四位一体建设。通过垃圾分类,健全完善了社区四位一体运行机制,居委会与物业服务企业、业委会的关系明显熟络了越来越多的职党员也亮出了身份。三是同步开展美丽家园建设。推进小区垃圾箱房集中改造的同时,还主动把家门口工程、精品小区建设等民生实事项目进行整合叠加,全方位改善小区环境面貌和居民生活质量,同时也进一步获得了居民对垃圾分类工作的支持与配合。四是同步开展区域化党建。积极发挥区域化党建平台作用,统筹推进社区和单位垃圾分类,协同作战中区域单位与社区的联系更加紧密了垃圾分类催生的共情感正在不时地转化为社区的共治力

育人为本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多措并举扎实推进校园垃圾分类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近年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全面推进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加强政策引领 注重顶层设计

上海市先后发布了学校生活垃圾分类一系列文件,对各级各类学校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学校食堂餐厨垃圾规范处置及宣传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201812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又联合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等七部门联合下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等七部门关于在学校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的通知》全面实施学校生活垃圾分类,促进资源回收利用,上海纯水设备推动学校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突出育人为本 融入学科教育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始终坚持育人的核心理念,把课程教育作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教育的主阵地。

注重垃圾分类科普知识教育,努力增强全体学生的生活垃圾分类和环境维护意识。201811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联合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开展全市学校生活垃圾分类知识专题培训活动,组织专家在全市开设20多场专题培训,全覆盖式培训本市所有中小学校、幼儿园3000余名科普教师,旨在将垃圾分类知识传送到学校所有师生。

推进垃圾分类教育专项研究,将环境与健康教育作为五大类教育专题之一。要求各学校结合各类专题教育和活动,将生活垃圾发生的源头、过程的减量、环境的影响、末端的处置,全面、直观地融入各个主题教育中。

长宁区虹桥中学结合食育光盘行动等专题教育和活动,让孩子们体验学习厨余垃圾制肥、环保酵素制作等。长宁区实验小学通过编写垃圾分类儿歌、绘制科技小报等形式融入日常教学。

扩大普及宣传 推进家、校、社区联动

市、区、校各个层面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宣传活动。各区结合青少年科技节、环保主题宣传月,学校通过主题班会、演讲征文、知识竞赛等,每年至少组织一次以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活垃圾分类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注重利用新媒体资源宣传推广,通过阳光校园第一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将垃圾分类的理念通过学生传送,促进垃圾分类减量工作一体式发展。黄浦区青少年科技教育中心积极调动周边资源,引入志愿者进社区,结合少先队雏鹰争章活动,开展小手牵大手活动、绿色账户网上注册、成立绿色账户专项公益服务团队垃圾分类讲师团等,营造社区家庭垃圾分类活动的良好氛围。同时,邀请专家深入社区学校开展志愿者宣讲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关注家庭、社区,考察垃圾分类情况,开展绿色志愿行动,并以照片、手抄报、小调查、小探究的形式将效果累积下来。

坚持提质增效 加强节约型校园建设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连续多年印发关于申报年度节能环保示范项目的通知,并预留专项配套经费,支持、鼓励高校积极开展包括餐厨垃圾源头减量、资源化、无害化处置在内的节能环保示范项目建设。

推进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10所高校开展餐厨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试点工作。据初步统计,以上10所高校的项目投入运行后,每日源头处置食堂餐厨垃圾能力近20吨,全年可减少餐厨垃圾排放约5000吨。对于有住宿就餐的中小学,开展全市大中小学校园内学习、住宿、就餐等场所垃圾分类推进工作,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本文由上海皙全水处理设备网提供任何人和单位不得转载盗用 上海水处理设备纯水设备 上海纯水设备纯水设备